http://img95.699pic.com/photo/50093/2236.jpg_wh300.jpg?90299
中新网成都9月14日电 (王鹏 汤雁)四川是多民族大省,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、第二大的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,少数民族人口达599.4万。四川省民族自治地方幅员面积30.5万平方公里,占全省总面积的62.8%,在中国民族分布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。
为了让各民族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”,凝聚发展“向心力”,近年来,四川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,探索出了一系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“四川经验”。
凝聚“向心力” 发展是前提
四川民族地区是全国“三区三州”脱贫攻坚的主战场,包括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、甘孜藏族自治州、凉山彝族自治州,尤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难中之难、重中之重。
要凝聚“向心力”,发展是前提。多年来,四川充分利用两项资金(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、民族地区开发资金),结合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,让民族地区走上了发展的“快车道”。
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的混撒拉村,早年通过一笔12万元的两项资金,实现了从省级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转变,催生了年产值达数十亿元的芒果产业,2019年人均收入达25600元,比当年全省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了一万多元。
在甘孜州理塘县奔戈乡卡灰村,藏族牧民洛登同样尝到了发展的“甜头”。前几年,他家中没有一头牦牛。如今,村里依托脱贫攻坚行动成立了牧场,通过分红为村民增收。“现在的酥油茶都越喝越香。”洛登说,现在家里有了40多头牦牛,2019年家庭人均收入7000多元。
2019年,四川涉藏地区贫困县已全部摘帽,今年彝区贫困县也有望全部摘帽。数据显示,截至2019年底,四川省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(市)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722元。
民生改善促和谐稳定、长治久安
“有个安定的家,生活跟以前大不一样了。”在阿坝州红原县安曲镇,牧民球木炯几年前告别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,定居在精美的藏式民居中。他说,定居后物质条件的改善,配套的医疗等设施健全完善,看病就医、购物变得方便了,家里的小孩也有条件去读书了。
球木炯的生活变化,是多年来四川持续在民族地区持续改善民生的一个切片。从改善大凉山和涉藏地区66.8万少数民族群众住房条件的“三房”改造和“牧民定居”,到解决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“四小工程”,民生的改善,促进着四川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、长治久安,也凝聚起了发展“向心力”。
在民族地区,四川还着重推进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、“9 3”免费职业教育、“一村一幼”等,特别注重发挥通用语言在促进交流交往交融中的纽带和基础作用,依托4888个“一村一幼”,全面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工程,大力普及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。
“我叫吉能小飞,喜欢唱歌,背唐诗。”在凉山州昭觉县姐把哪打村幼教点内,6岁的吉能小飞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。而就在两年前,这个彝族娃娃还只会说彝语。
在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纪大海看来,少数民族娃娃们在上小学前学会普通话,更重要的是拓展文化视野。“孩子们进入汉语语境中,思维方式也发生相应改变,有利于接受现代教育。”
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: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
今年7月23日,四川启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,这一项以“系统化、实体化”为主要特点,从体制机制、政策措施和载体抓手等不同层面着眼着手的探索性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中心的解决方案,逐步成为四川省民族工作的统揽,在全国范围内也是一大创新举措。其中,对民族地区村寨和城市社区等载体的着力打造,则是这一探索的前端表现。
位于阿坝州黑水县的羊茸·哈德村,曾因山高路远、交通不便,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。2013年,阿坝州投入两项资金500万元,在该村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新村建设。如今的羊茸·哈德村,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旅游业的转型。
而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加深,许多少数民族同胞来到城市发展,面临着融入难题。在此背景下,四川着力在城市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。
成都市吉福社区有藏族、羌族、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300余人。近年来,该社区发动社区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管理,支持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成立社区工作室,从而实现文化传承、创业就业和嵌入式社区的有机结合。
吉福社区党委第一书记李含荣说:“如今,社区居民对少数民族同胞有了更多认识,也通过这样一种交流方式,实现了各民族同胞之间的交往交融。”
截至目前,四川已建成167个民族团结进步新村、124个“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”。(完)
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中心-ks8凯发官方网站 |
|
|
|
|